5月3日,蛟龙号在南海东沙东南部调查区进行第二航段第5次下潜(总第138潜次),最大下潜深度2540米,采集了高精度测深侧扫微地形调查数据和大量近底海水、沉积物和生物等样品。
6时51分,全体人员各就各位。7时02分,蛟龙号布放入水,5分钟后开始下潜。
8时42分,蛟龙号抵达预定深度后,首先沿东沙东南部高速堆积区一条测线开展了1.8公里高精度测深侧扫微地形调查。随后,蛟龙号进行近底观察和取样,完成了环境参数测量,采集了近底海水、沉积物和生物等样品,拍摄了大量海底高清视频照片资料。
蛟龙号在海底观察到的海星
15时04分,按计划完成下潜任务后,蛟龙号抛载返航,16时47分回收至母船甲板。此次下潜,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2540米,水中时间9小时45分钟,其中海底作业时间6小时21分钟,获取了10管短柱状沉积物样品、16升近底海水、1只海星、2只海甲虾。
同时,本次下潜继续开展了第二轮实习潜航员独立主驾驶训练,实习潜航员赵晟娅此次独立担任主驾驶。下潜前,赵晟娅与下潜科学家仔细研究作业方案,查阅该海区的地形资料,并向经验丰富的潜航员请教潜水器操作经验。
赵晟娅说,此次下潜作业比较顺利,潜水器总体技术状态稳定,下潜人员配合流畅,圆满完成了预定下潜任务。
下潜科学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徐景平是首次搭乘蛟龙号下潜,海底奇特的景观令他印象深刻。
徐景平介绍说,蛟龙号抵达预定深度后,发现了一些海洋垃圾,几乎没有海洋生物。随着蛟龙号一路爬坡作业,下潜深度不断降低,海洋垃圾逐渐减少,生物种类明显增多,观察到海参、海绵及许多鱼类等海洋生物。
“本潜次的主要工作就是侧扫、取样、观察?!毙炀捌奖硎?,海底作业期间,蛟龙号对东沙东南部海底水道进行了系统的测深侧扫、精准海底沉积物取样和近底观察工作。获取的数据和样品对于开展深海高速堆积区物源,沉积物输运、沉积过程和机制,以及本地区的沉积物稳定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高悦)
下潜人员出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