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正式签订了国际海底多金属结核矿区勘探合同延期协议
2017年5月11日,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在北京正式签订了国际海底多金属结核矿区勘探合同延期协议。 中国大洋协会秘书长刘峰和国际海底管理局秘书长Michael Lodge 代表双方在合同文本上签字。外交部、国家海洋局等有关部门代表出席了本次签字仪式。
多金属结核矿区勘探合同签订于2001年,是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获得的首个勘探合同区。该合同区位于东北太平洋,面积达7.5万平方公里。基于15年的勘探合同履约工作,我国已完成对合同区全区含矿区块圈定和资源量评价,并对合同区西区内的详细勘探区和一般勘探区进行了可采矿块圈定和资源量评价。其中,在合同区西区完成了面积3705 km2的一般勘探和面积1802 km2的详细勘探,并圈定了217 km2试采区;制定并执行了“深?;肪郴呒捌渥匀槐浠奔苹沽嘶肪秤跋觳握涨捅H握涨难芯?;完成了部分采矿系统的135 m 水深湖试;开展了日处理多金属结核1吨级规模冶炼试验和多金属结核资源开发技术经济初步评价。因国际金属市场低迷、采矿时机不成熟,继俄罗斯之后,大洋协会于2015年11月19日向海管局递交了合同延期申请,并获得批准。
按照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延期协议要求,5年延期勘探工作是在承包者已经完成的15年勘探工作基础上的补充和完善,中国大洋协会将在该区域内继续开展和完善合同区的勘探工作,其中 重点补充合同区的环境基线数据、积极参与环境管理计划,优化深海采矿系统功能、研发多金属结核新一代冶炼技术。同时,继续跟踪分析多金属结核相关金属国际市场,研判多金属结核资源的商业开发时机。此外,根据国际海底管理局的要求和我国《深海法》的规定,中国大洋协会将继续履行培训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人员的义务。